第五百三十二章:朱元璋最后考校蓝玉_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
笔趣阁 > 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 > 第五百三十二章:朱元璋最后考校蓝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百三十二章:朱元璋最后考校蓝玉

  “父……父皇,这么大的调整,动作是不是太大了?”

  朱标委婉劝说。

  其实,愣怔的一刹那,他已经想到了,父皇突然调整京营的目的,以及种种可能。

  朱元璋双手撑着膝盖,虎目虽有苍老之色,却依旧炯炯盯着朱标。

  直到朱标被这股压力,压得达到承受极限时,朱元璋才开口,语气有些冰冷反问:“你不同意?反对?”

  朱标深吸一口气,抬头,目光勇敢而平静的迎上朱元璋的视线,摇头:“儿臣没有反对,只是觉得,突然这么大的调整,担心出事。”

  哼!

  朱元璋冷哼,视线从朱标身上移开。

  看向窗外,平静道:“你是咱长子,咱选定的继承人,只要你不反对,咱倒要看看,谁敢在这件事上,给咱闹幺蛾子……”

  话中。

  朱元璋伸出,有些干瘦的手,“父皇这只老虎虽然老了,爪牙也不够锋利了,可杀一群狐假虎威的猢狲,还是绰绰有余的。”

  朱标感受着,朱元璋放于肩头的手,紧紧抓着他的肩头。

  心中不是滋味。

  其实他知道。

  这些年,他对于全面革新的抵触,父皇心中对他已经十分失望了。

  之所以没有做废立之事。

  他独自一人时,也想过。

  无外乎几个原因。

  一、父皇如今最喜欢的老四,在中原根基太浅,父皇即便想扶持老四,困难也很大。

  别说广泛的保守派不答应。

  就连革新派,又有几个人会接受,老四取代他。

  二、就是父皇对他的舔犊之情,毕竟培养他这么多年,从情感上,父皇也不会废立他。

  三、雄英对革新的支持,让父皇认为,即便他不全面革新,雄英也会去完成这件事,有希望,有对未来的布局,所以父皇才没有换掉他。

  可父皇根本不理解他。

  他难道不知革新的好处?

  难道,他就真的不想革新?

  可他更加遵从现实情况。

  大明现在的现状就是,保守的群体十分广泛。

  革新虽然在壮大。

  但革新的力量,根本不足以成为皇权手中,最锋利的刀,帮助君王完成一场自上而下的革新。

  刀不够锋利。

  就得皇帝自己下场。

  必然就要想大明立国之初,父皇那样。

  借助锦衣卫,以及强权大开杀戒。

  搞得皇帝明明是在做好事,却背负一身骂名。

  明明是做了惠及百姓的好事。

  不但后世的百姓读这段历史,会说父皇弑杀残暴,就连生活在当下的百姓,都会害怕父皇。

  明明做好事,却背负了一身的争议?

  这就是百姓这个群体的共性!

  既然这个群体,如此短视,既然现在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已经得到改善,又不是活不下去。

  那就让他们忍一忍,再受点苦。

  等!

  等革新派这把刀,在他的扶持下,不断壮大,不断锋利。

  然后暗中握着这把刀,扫清保守派。

  那些沾染鲜血,留下弑杀残暴名声的事情,留给革新派来承担。

  皇帝只要在背后,推波即可达成目的。

  这样做,无非就是慢一点罢了。

  可他的想法,没法儿和父皇说。

  他很清楚,依着父皇的行事风格,并不喜欢他这种做法。

  父皇更喜欢,大开大合的方式。

  决定要做,就快刀斩乱麻。

 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,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。

  过去,数十年,父皇不就是如此嘛。

  ……

  父子二人谁都没说话。

  宫内晚宴结束。

  朱元璋与马秀英回坤宁宫。

  过去几年。

  皇宫内,也进行了改造。

  过去,每当夜晚,灯火通明的灯笼,被明亮的沼气灯取代。

  朱元璋和马秀英在宫女搀扶下,来到院中凉亭。

  挥手遣退宫女后。

  朱元璋打量着,凉亭几根柱子上,安装的沼气灯,拍着膝盖,唇角浮现笑意,感慨道:“看着这沼气灯,一时间,还以为还在老四燕京的王宫。”

  话中,从袖中拿出‘袖珍表’。

  虽然大明的变化是明显的。

  可差距也十分明显。

  马秀英瞧着朱元璋,没好气瞪了眼,“今天,伱对标儿的话,是不是太重了,龙生九子,还各有不同,他也有自己的想法,不能全都像你、学你吧……”

  其实。

  洪武初年。

  他们对标儿的期许,就是一个守成之君。

  重八用铁血手腕治国,清除不稳定因素,稳定大明江山后。

  就需要标儿这样一个手腕温和的仁恕之君了。

  重八予以所有人的压迫,需要标儿用温和的手腕,为所有人松一松紧绷的神经。

  一张一弛,才能持久。

  无疑,按照洪武初年的设想,标儿是十分合格的。

  反而是老四那种,大开大合,手段强硬的性格,不适合继承大明江山。

  可谁都没想到,后来发生了这么多事情。

  老四划时代的提出了两个理念、两个主张。

  并且出走大明,在其燕华验证证明两个理念、两个主张是可以成功的。

  变革。

  说实话,不亚于重新再造一个大明。

  变革前后的大明,虽然都是大明。

  虽然都是帝制。

  可任谁都明白,相同的外表之下,内核已经完全变了。

  表面看,是一个大明。

  其实,是两个大明!

  这无异于,就是重新打天下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标儿的性格、手段,明显就不适合了。

  就如同。

  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。

  兄弟二人其实都很优秀。

  但,隐太子只能是一个继承者、守成者。

  而秦王李世民,则是一个开创者。

  如果将兄弟二人同时放于乱世,做一方诸侯,李建成的性格,注定无法成为最后的赢家。

  朱元璋毫不在意摆了摆手,“咱就是响鼓重槌!标儿那点打算,咱一清二楚,他希望通过缓慢布局,培植革新派,用革新之力,铲除保守,这个想法,也不能说不可行,但操作起来,更加困难,成功的可能性也更低。”

  “一个战略决策,时间线拉得越长,期间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就越多。”

  “比如,他忽略了,革新派的热血激情会随着时间,冷却消失。”

  “这一点,咱们比谁都清楚,当初打天下时,虽说,大家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,为了自己做人上人,可谁又能否定,当初,所有人其实也心怀着匡扶天下,还世道一个朗朗乾坤的崇高理想,当时,咱们这群人,都是把理想和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。”

  “可你看看后来,当功成名就后,当随着时间推移,热血消散后,武勋文官们都在做什么?”

  “争权夺利!”

  “在现阶段,没有一套类似老四燕华的良好制度、严格约束,一旦革新派热情消散,热血消失,迅速堕落后,大明的革新,将更加困难。”

  “我说的重,就是提醒他,他可以继续他的想法,但他不能只是做一个幕后者,应该站到台前,在革新派热情消散前,完成革新,形成一套完善的约束制度。”

  ……

  马秀英沉默。

  其实,她何尝不知。

  想要做成一件事,尤其是那种开天辟地的大事。

  就得像重八和老四那样。

  但凡抓住时机,找到切入口后。

  就猛打猛冲。

  甚至,不惜身,自己带头。

  一举奠定乾坤。

  期间,哪怕有些细节错误,哪怕有很多无辜者被牵连,被抛弃,都要心肠冷硬的坚持下去。

 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,便是这个道理。

  这句话,并不是让人,不注重小节。

  这句话,有这很明显的对比。

  大和小。

  在追求一个大的目标时,就要咬定不放,猛打猛冲,勇猛精进。

  牺牲那些小,舍弃那些小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gi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gie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